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影視

不要以為印度是落後地方,影視娛樂不屑一提。事實正正相反,印度電影是世界聞名的,美國的電影製作中心是荷里活,而印度則是Bollywood,前者的產量僅次於後者。香港雖號稱東南亞的電影工場,也只能瞠乎其後。印度的電視頻道眾多,除了外國的頻道,例如Star TV及CNN外,本地的新聞台、MTV、電影、劇集……總計也有幾十個之多,絕不輸給香港。

印度沒有甚麼夜生活可言,吃完晚飯也就留在酒店房間,沒事做,只好看電視,亦因此多了一個機會從電視機了解印度。

充滿歌舞的電影
斷斷續續看了幾部印度電影,當然除了Namaste之外,一個字也不明白。不過,單從畫面也不難估計劇情。印度電影的特色之一是充滿歌舞,當劇情進入一個階段時,男女主角便會唱歌跳舞,一部電影裡,這樣的歌舞部分也有兩、三次的多。這令我想起香港的黑白片年代,也曾有過這樣的表達手法。香港後來不知何種原因失傳了,在印度卻繼續發揚光大。

看了好幾部印度電影,似乎特技及武打等較少,主要以文戲及劇情為主,這與香港及美國電影有很大差異,或許這是觀眾口味不同。

香港有劉德華,歌影視三棲的長青樹,還製作電影。印度也有個Shahrukh Khan,無論是電影及MTV,很多時都有他的蹤影,當然是主角啦。後來從維基上得知,原來他的年紀與劉德華差不多,亦是歌影視三棲,而且亦是電影製作人﹗你說是巧合,還是成功的藝人都有一個模式?

有興趣多了解印度電影,可以瀏覽http://www.indiafm.com/

勁歌熱舞的MTV
MTV是另一個很有特色的頻道,每天總會看上一陣子。印度的MTV很不惜工本,除了男女主角外勁歌熱舞外,尚有一大班舞蹈藝員,載歌載舞。不僅如此,很多MTV會在外國拍攝,相信成本所費不輕。其中不少MTV明顯是電影中片段,將影片中唱歌跳舞部分剪輯,便成為一個MTV。

另一個頗為特別之處,乃MTV的內容多為談情說愛,而當中竟往往充斥著性暗示,這是我一直不明所以之處。印度一直予人保守的感覺,這樣的MTV卻又竟然可以大行其道。儘管香港是東亞區最西化的地區,但以香港的標準而言,這樣的MTV在香港出街,一定會引來投訴及非議。究竟印度是保守還是開放?實在令人感到疑惑。

上流社會的電視劇
香港人很喜歡看電視劇,我雖然不是電視劇的死忠份子,但有好的劇集也會看看。在印度看電視劇,發現內容以現代劇為主,講述上流社會為多。我如何得知?從畫面上金光閃閃的衣服及傢俱,再看他們的生活細節便可人知一二,例如駕車、住宅類型、職業……

其實,香港也不是一樣。電視劇皆以中產階級(甚至上流社會)及主題,宣傳中產的價值觀,甚麼「妙手仁心」、「壹號皇庭」、「歲月風雲」、「溏心風暴」……主角一定是中產、專業人士,甚至是社會名流。林保怡/歐陽震華/林峰等放工一定就是酒吧消遣,之後駕著寶馬或者平治(一定不會是大發仔或者萬士得),之後回千幾二千呎的家。吃飯總是在外,而且十次有九點九次是西餐或者高級中式酒樓(後者較少),而茶餐廳、大牌檔、粥粉麵店很少會出現在鏡頭內。香港的電視劇幾時有過講打工仔中心艱苦生活呢?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衛生

印度之旅原本是年初成行的,朋友知道我們去印度,都說要打預防針,我們也真的乖乖去醫院花費一下。後來行程臨時泡湯,改飛「鄉下」,這些費用就白花了。至於這次旅程,我們反而沒有再去打針(當然藥力已過)。印度被稱為終極之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衛生問題,據說大部分遊客都會有「排毒」反應,洗腸療效一流。我們當然要高度戒備,帶齊一應藥物及防禦裝備,這實是我旅行歷程中最大陣仗的一次。

飲水
水永遠是最容易「中招」的一環,因為每天你總要不斷的接觸水。從早上刷牙開始、到洗澡、吃早餐……,缺一點水也不行。一般旅行出現的腸胃疾,都慣稱為「水土不服」,可見水是其中關鍵。正因如此,我們也特別小心,行前去買了個電水煲,準備自行煲水。平常喝的水,則買瓶裝水,還好,不是太貴(20盧比2L,約4港元)。一次在Ambra Fort附近的餐廳吃飯,看見當地人拿著一個盛水的器皿直接喝水,之後待應又用來為其他客人添水,更甚者,我認得這是在洗手盆用來取水洗手器皿,一物多用。至於那些水有沒有煮沸,我也少去理會,還是喝自己的瓶裝水為妙。一個旅程下來,好像還沒有經過「洗腸」,算是幸運。

蒼蠅
印度的蒼蠅是出名的猖獗,德里尤甚,可謂蒼蠅之都。除非你不斷在動,否則必有蒼蠅親吻你的肌膚。我說話時,一直不敢張大口,一來英語說不好,二來就是怕稍一不慎,吞下蒼蠅,那時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德里的國際機場應是該國的廚窗,但竟然仍有不少蒼蠅免「檢查」進入禁區範圍,可見其蒼蠅凶悍,連機場的海關及軍警也歎奈何﹗

毛毯

在印度乘火車尚算方便,特別是可以在網上預先訂票,實在令人喜出望外。印度火車的設備不錯,臥鋪設有一、二及三等,其最大的分別在於三等沒有提供毛毯。不過,也不要以為是甚麼損失。我們就親眼目睹處理毛毯的方法,看完就……唷﹗還是看片吧……



垃圾
較之香港,印度街頭的垃圾當然多,但與大陸的內陸城鎮比較,也只是不遑多讓。他們處理垃圾的方式似乎是選一處空地集中傾倒,但不知有沒有人會收集處理。至於地上,在德里的舊城區就滿至都是垃圾影蹤,在新城區還好一點。火車站的路軌是重災區,因為火車站的清潔員工只是將月台上的垃圾掃落路軌。他們似乎不擔心垃圾會影響行車安全,或許因為很快就會有拾荒者將之處理。

大小二便
印度是一個隨處會見到大小二便的地方,動物方便自是不在話下,人亦與自然渾成一體。之前已貼上「德里便牆」一景,原來尚未為最驚人之處。話說一天太清早乘火車前往亞格拉,火車出站不久,便見離路軌十餘米之遙,不斷出現蹲著的人影。再看清楚,這些人赤裸下身,而身旁總放著一瓶水,原來是在早上「幹大事」。看來他們家裡並沒有獨立的廁所,而公共廁所又不方便。而事實上,除了觀光點外,街上又真的不見有公廁。

觀光點
觀光點人多擠迫,不用說一定骯髒不堪的。錯﹗而且是大錯特錯。觀光點不論人多人少,竟然是出奇地清潔整齊。一方面,觀光點一般不會有牲畜遊蕩,二來多設有公廁,另一
方面有不錯的管理,與外面的情況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貧與富


印度一向給人的印象是落後、貧窮而又神秘的國度,對於在香港長大的人實在有點陌生。

與印度結緣
從中學唸印度史開始接觸印度,那時唸到印度的種姓(Caste System)如何如何,甚至有些人會被認為是賤民,最低下層者更令走而避之,身體觸碰亦有問題,即所謂「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形如身患「沙士」。他們生活之苦,恐怕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唸大學撰寫畢業論文寫現代化與政體關係,誤打誤撞又選了台灣及印度作為個案比較,對印度的發展滯後又多了一丁點的了解。

兩個印度 - 金壁輝煌的印度
印度各地仍然有很多王宮,當中不少已成為旅遊景點。即使是有幾百年歷史的王宮,外表宏偉,內裡輝煌,一點陳舊的味道也沒有。你看大部分王宮及陵墓都是雕欄玉砌(真的用大大塊的漢白玉),四周一片廣闊庭園。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宮以流水貫穿,花園有噴泉,房中有瀑布,原來這除了有觀賞價值外,尚是古代的「冷氣」。再看那些掛畫、馬車、……就更覺這些王公們真的懂得享受人生。

兩個印度 - 貧窮落後的印度
另一個印度又如何?有幾幕是至今難以忘懷的。第一幕﹕早上在乘火車時,在月台見到四兄弟,大哥最多也只是五、六歲,最小的弟弟就是手抱大小。他們一臉天真無邪,卻走下路軌,冒著生命危險,只為拾荒糊口。我看也看得呆了一陣,也忘記取出相機按下快門。

第二幕﹕晚上乘車經過舊德里,建築物像香港的上環,路上堆滿垃圾,在昏暗的燈光下,見到路邊躺有不少人,有的甚至睡在垃圾堆旁邊。甚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抵就是這樣。

第三幕﹕我們乘火車時,不時看見火車軌旁有很多細小的寮屋,日間看去也沒甚麼,只是內裡漆黑一片,也弄不清內部如何。一日晚上乘火車,卻反而看得仔細。由於外面黑,屋裡有燈光,內裡的陳設看我很清楚--就是空空如也,頂多也就是有張簡單不過的床,這恐怕就是「家徒四壁」。

美味印度

很齋的印度
印度的食品真的很齋,這有兩個層次。第一,是真的食齋。印度的飯餐以素食為主,薯仔及豆類是其中主要成份,加上咖哩汁,主糧就是不同名稱,但外形相似的烤餅。這些烤餅有的叫Roti、有的叫Naan、有的叫Paratha、有的叫Poori……等等,總之也搞不清。這些餅除了齋餅外,尚可要求加入牛油或洋蔥等增加香味,當然價錢的「味道」亦要濃一點。


第二,印度飯餐選擇很少。我們在香港外出吃飯,甚麼中西意日泰韓……式,材料則是豬牛雞羊海鮮河鮮……冷升盆熱食,葷素俱備。在印度,牛豬是免問的,印度教以牛為神,當然欠奉,印度亦有不少回教徒,豬肉亦告失蹤。稍為好一點的餐廳會供應雞肉,再好一點的會有羊肉,一般的餐廳則是素食。烹調方式呢?大多數是咖哩,附上烤餅或飯。其他形式最多是炒飯,炒麵也有,但不常見。至於Pizza或Pasta,儘管餐牌上偶有出現,但大多未能供應。

左手屎右手飯
印度人習慣以手進餐,我們要雙手對付的烤餅,他們單手便「搞掂」,到現在還搞不清他們如何用兩三隻手指便可以將烤餅逐小遂小的撕開。他們撕開烤餅後,便沾上一點咖哩汁或者乳酪(Curd),然後放入口中,看似很簡單,其實真的有點難度。與其他南方的國家一樣,印度人也是「左手屎右手飯」的,所以他們以單手進食,不像我們「左右開弓」。

印度生果
一直以為熱帶地方生果必多,以「鄉下」泰國為例,生果既多,而且便宜,古靈精怪的生果多的是(下次另僻專題介紹),印度卻令我 大跌眼鏡。這次到印度,見到的生果真的很少,主要是橙(青皮黃肉色無甜味)、蘋果、芒果、木瓜及熱情果。當中,以芒果最出色,其外表相當不討好,外皮既青且多斑點,但肉質充滿久違了的芒果香味,甜味充足,核雖大,但根少,最重要者是價格便宜,只是港元5元便有一公斤。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可愛的印度人

來印度之前,看了一些資料,知道不少印度人的劣行,例如車伕騙取車費的詭詐,路人甲乙喜找女性外國遊客拍照,然後向人吹噓是自己的女朋友等等……,總之,就是令人感到討厭的技倆。因此,我們此行亦高度戒備,處處提防。

不過,幾天之後,發現事實又與其他遊人的評論不乎。不知是我們在大陸「見識」得太多,還是我們幸運沒遇到甚麼歹徒。在印度,最惡劣的只是遇上跟你「九條街」找生意的車伕,而且只要說好價錢,便不會反口抵賴。較之大陸所遇的,這算是甚麼﹗

印度人很有善,你在路上行走,不時有人上前搭訕,問你從那裡來,甚麼名字,……你正估計他究竟有甚麼不軌企圖的時候,他就與你握握手走人,原來就是這樣簡單。小孩子就更可愛,會快步追上前,只為向你說聲Hello。

在印度旅行,也遇到幾次被當地人邀請拍照,感覺很友善。事實上,我們亦很想與當地人(尤其是當他們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時)拍照留念。雙方「情投意合」,開開心心拍完後,便取對方地址,日後將照片寄回。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混亂的交通

沒有左右鏡的車子
甫出機場,觸目的是一片混亂的交通。路窄、車多、車輛左穿右插,這就是印度的馬路。在德里,登上第一部車輛,就發覺不對勁。車的左鏡不翼而飛,右鏡則摺合,司機在開車後亦沒有打開,車就是這樣往前駛,而且不斷過線爬頭。再看看其他車,十輛車有五輛與我所乘的一樣,另外四輛是左右鏡全無。在十分有幸的情況下,你始會見到一輛雙鏡齊全,而又打開的汽車。

我一直留意司機如何駕駛,特別是在切線的時候,心裡在想「看你沒有側鏡如何切線,還不是要頭擰擰,左顧右盼﹗」,事實是我全錯。他們根本毋需左望右望,要過線就過線,只要不斷響按。

駕駛三寶
在印度駕駛,三種東西是必不可缺的。第一是良好的喇叭,基本上三、四分鐘響一次。第二,超好的剎車系統,因為跟車超貼,故經常踏Brake。如無超好剎車系統,一定車毀人亡。第三,膽要生毛,皆因前後車「跳貼身舞」之餘,還來個「左擁右抱」,兩線行三車,車與車之間有時只相隔一兩寸,再加上電單車及「三腳雞」穿插其中,個膽少一條毛也不成。




馬路見證一百年

印度是一個傳統與現代混合的國家,馬路是一個很好的典範。現代化的房車及貨車當然不絕於路(當然還有不少是亞爺年代的古董,圖中的便是有名的Morris,應是1950年代的產品),近現代的有俗稱「三腳雞」的三輪機車則是公共交通主力,夾雜其中的是人力及牲畜牽動的車輛,例如馬車、牛車及駱駝車等等。三代相隔一百年的車輛使用同一路面,還要是人多車多的德里呢﹗

牛車爭路
在香港,不時目睹人車爭路,自己坐在司機位時十分痛恨行人不守交通規則,儘管自己是行人時亦會伺機亂過馬路。在印度,人車爭路的情況很少見,反而牛車爭路較為常見。不過,嚴格來說,也不能用上「爭」字,因為車總是讓牛。印度神牛大刺刺的站在路中央,一副見慣大場面的樣子,也懶你是日本豐田還是印度Tata,總之一句到底﹕「請自行閃避」。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印度婦女

這次印度之行,發覺在路上或觀光點見到的印度婦女不合比例的少(可以看看下列在德里街頭拍攝片段,當中有幾多位女士?)。



基本上,一般較會由女性擔任的崗位竟然亦是男性天下,例如售票員、火車服務員、商店售貨員及銀行櫃檯服務員,甚至包括售賣女性內衣的售貨員,實令我感到奇怪。心想可能印度是一個傳統社會,多不願女性拋頭露面,而且印度家庭孩子較多,婦女需要留在家中照顧小孩。這原本是個合理的解釋,不過,在捷布(Jaipur)時,竟又見到女性擔任建築工作,搬搬抬抬,這似乎又……

Siri
印度婦女大多數穿著他們的國服--莎麗(Siri),由五、六歲至上了年紀的婦女皆穿Siri,穿「現代服裝」者很少。這些Siri顏色鮮艷,名貴一點的還有金邊及珠片。從觀察得知,應該有兩種造型,一是露臍上衣配長裙,加一條連在長裙的圍巾搭在肩上(也不知是否與裙是一塊布);另一是直身上衣配長褲,再加一條獨立的頸巾。大抵上上了年紀的一定穿前者,妙齡者必穿後者。




髮型
在今次的觀察中,發現印度婦女幾乎全部皆留長髮(賣洗頭水一定大賺),直髮為主,梳以中間分界,後束成髻或者一條辮。香港流行的甚麼X離子、染髮及電髮……一律欠奉,好個崇尚自然。

裝飾品
印度女士的裝飾品頗多,包括手鐲、耳環及鼻環等等,對香港人來說亦較為跨張。還有就是眉心的一點,原來是很多式樣及顏色的,而且是黏貼型,即用即棄,天天新款。後來問人這一點是甚麼意思……答案是已婚婦女。